NEWS最新消息
2021/03/12
依附關係
文/ 臺灣嬰幼兒啟蒙教育學會理事長 胡裕成 彙整/e-BABY 編輯部
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著不同經歷,而我們都會希望能和身邊親近的人分享;
遇到挫折、困難或壓力時,也希望有一個與我們關係親密的人傾聽。
如何使一個孩子願意分享,甚至有好的情緒人格,關鍵在於「依附關係」。
安全依附關係的建立與幼兒成長息息相關,且影響非常深遠!
專家學者研究顯示孩子的成長、學習、人際關係、就業,
甚至是婚姻都跟依附關係有著密切關聯。
有奶便是娘?
在哈洛(Harry Harlow)的
恆河猴實驗,他把剛出生的恆河猴從媽媽身邊分離,
並設置了兩個替代的媽媽:
一邊是由鐵絲做成且不斷提供奶水;另一邊則由絨布娃娃所做。(如下圖)
(圖片出自網路
https://kknews.cc/baby/5r9q6m8.html)
猜猜看,猴子寶寶會長時間待在哪兒呢?
實驗結果發現,當猴子肚子餓的時候會往鐵絲母猴那邊吸奶,但填飽肚子後就會馬上投入絨娃娃的懷抱。
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絨布母猴提供了溫暖的抱抱,而這群猴子成長的結果是實驗中最殘忍的部分。
哈洛發現這群猴子長大後,公猴具有強烈攻擊性,而母猴鮮少進行交配,
並且在強制交配下,母猴無法發揮母性甚至會殺死幼猴,這群猴子的壽命相對也較短。
在哈洛的實驗中可以發現,並非有奶便是娘。
爸爸媽媽是否也有發現孩子很喜歡我們抱他,尤其是在他哭了、受委屈、受傷的時候!
一個好的主要照顧者,應該要有愛與溫暖並提供好的照顧,才會形成良好的「依附關係」。
對孩子愛的表現不只有供他吃飽喝足,更重要的事在於愛的接觸!
什麼是依附關係?
依附關係的建立從寶寶誕生就開始,在寶寶沒有任何自理能力下,
和主要照顧者會形成
情感連結(emotional bond),
而主要照顧者可能是父母、祖父母或保姆。
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,主要照顧者與幼兒便會形成所謂的依附關係。
這是一種親情的情感連結紐帶。而所謂
「安全依附關係」即是讓孩子覺得安心,
在主要照顧者的身邊十分開心,成為快樂的孩子。
依附關係最早期是由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•鮑比(John Bowlby)所提出,
認為嬰幼兒時期與主要照顧者所建立的依附關係好壞,會影響未來孩子的性格及人際關係的互動。
心理學家瑪莉.安斯沃斯(Mary Ainsworth)也進一步設計實驗,提出
安全堡壘的概念。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會以主要照顧者作為安全堡壘,開始探索四周的環境。
當孩子遇到恐慌、危險或有生命威脅時便會想要躲到堡壘裡。
當危險消失的時候孩子就會願意再出來探索,而安全堡壘的建立需特別注意孩子能發展的空間。
主要照顧者若嚴加管控及設立嚴苛的標準,可能會導致孩子不喜歡回到這個堡壘。
為何一出生依附關係特別重要呢?
德國行爲學家勞倫斯(Konrad Lorenz)提出
銘印效應,並以實驗應證此論點。
根據勞倫斯的研究結果,當小雁鴨們破殼而出的時候,第一眼看到的生物會被當成媽媽,
無論是人類、模型鴨或不同種的母鴨,小雁鴨們都會跟隨在其後。
同理在人類出生後不論是眼神、身體,任何行為都非常重要,需特別注意到與孩子的接觸。
本文特邀臺灣嬰幼兒啟蒙教育學會理事長 胡裕成共同編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