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發展的過程就像孩子的語言學習一樣,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經歷特定的發展階段。 從初生的簡單情緒反應到逐漸具備控制情緒的能力,這一過程的變化與大腦的成長密切相關。了解每個年齡階段的情緒發展里程碑,家長便能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來調整教養策略,幫助孩子在合適的時機掌握良好的情緒管理技巧。
6-12個月:分離焦慮的出現
情緒類型:分離焦慮、喜悅、害怕、驚訝。
主要表現:當看到陌生人或離開主要照顧者時,寶寶會產生焦慮和哭泣的情緒。
家長建議:家長可以採用「漸進式分離」的方式,讓孩子逐步適應照顧者的暫時離開,並透過語言安撫寶寶的情緒。
1-2歲:自我意識的覺醒
情緒類型:自我意識、憤怒、固執、興奮。
主要表現:這個階段的寶寶常常說「不!」,並對物品表現出強烈的擁有慾望,這也被稱為「兩歲叛逆期」。
家長建議:家長應尊重寶寶的自主性,但也要給予明確的規範和界限,避免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。
3-4歲:同理心的萌芽
情緒類型:嫉妒、羞愧、同理心、自信。
主要表現:孩子開始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,會出現「他哭了,我也要安慰他」的行為。這時期的孩子會對他人的情緒產生共鳴,並嘗試去安慰別人。
家長建議:家長可以通過故事書或角色扮演,教導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,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和共情能力。
如何促進幼兒的情緒發展? 幼兒的情緒發展不僅與家庭的教育環境有關,也與孩子的成長經驗和大腦的發育同步進行。家長和教育者的引導,能幫助幼兒在情緒管理方面有更好的表現。適時的情緒教育,能協助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和社交中更具適應力。 1. 親子互動:擁抱與安撫 擁抱能提供寶寶身體上的安全感,並幫助寶寶產生「腦內啡」,使情緒穩定。當孩子感到害怕、焦慮或生氣時,家長不僅要安慰他,還應該解釋「為什麼會害怕」。這種行為不僅能讓孩子感到被理解,還能幫助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。 2. 情緒命名: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當孩子生氣時,家長可幫助孩子命名這種情緒。例如,家長可以說:「你現在是因為弟弟拿走了你的玩具而感到生氣,對嗎?」這種語言引導不僅讓孩子感到被理解,還能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,並幫助他學會表達情緒。 3. 角色扮演:促進情緒的理解 家長可以使用繪本或玩具,與孩子一起進行角色扮演,幫助孩子理解情緒。例如,可以模擬小熊不小心摔倒的場景,並問孩子:「如果小熊摔倒了,你會怎麼安慰他呢?」透過這樣的練習,孩子可以學會如何表達情緒並體驗他人的感受。 4. 給予明確的規範與界限 寶寶在情緒激動時容易做出不當行為,如亂丟玩具、踢打人等。家長需要設立明確的行為規範,並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,哪些行為是不行的。例如,當孩子亂丟玩具時,家長可以告訴他:「生氣的時候不能丟東西,我們可以用語言表達,或來這裡擁抱一下。」 5. 積極的情緒累積:創造快樂的環境 正向的情緒體驗會留存在孩子的腦中,形成所謂的「快樂記憶檔案」。家長可以透過日常的擁抱、稱讚和快樂的家庭活動,讓孩子的腦中儲存更多的正向情緒,這能幫助孩子面對未來的挑戰,擁有更好的心理彈性。 結語 教育孩子的過程就像栽種一棵樹,需要澆水、施肥,還需要適時的修剪。 每個孩子的成長步伐不同,但只要家長在日常中運用科學的教養方法,孩子的情緒表達、問題解決能力和獨立性都會隨著時間成長。無論是透過遊戲、故事,還是生活中的小小挑戰,孩子都會學到如何應對世界的變化。當家長陪伴孩子面對困難、接納他們的情緒時,孩子的內心就會種下一顆「自信和獨立」的種子,並隨著愛的滋養慢慢成長茁壯。
適合 3 ~ 6個月的幼兒課程:聰明寶寶啟蒙課程 適合 7個月 ~ 6 歲的幼兒課程:幼兒早教啟蒙課程 【歡迎點擊 LINE圖示至官方帳號詢問】 歡迎預約一對一體驗課